【浙音夜校】结业回顾

发布时间:2025-03-13

梦想起航的八周旅程

热爱,追求,坚持

 

当城市的灯火渐渐温柔,当白日的喧嚣悄然退场,正是心灵与才华绽放的最佳时刻。浙音夜校,让你的艺术灵魂得以自由飞翔,探索自我成长无限可能。

 

在这里,8小时不再是界限,而是新旅程的起点。无论你是久违琴键,还是渴望精进技艺,“浙”里有N+1种方式,助你解锁音乐的无限魅力,让生活充满灵感与激情。

 

11月4日—12 月27日为期八周的第一期“浙音夜校”落下了帷幕。回首这段充实而美好的夜校时光,每一位学员都经历了一场独特的音乐之旅。在课堂上,老师们以专业且耐心的教学态度,引导着学员们一步步深入音乐的殿堂。从基础乐理知识的夯实,到演奏演唱技巧的反复打磨,每一个音符都倾注了师生们共同的心血。学员们从最初的生疏懵懂,逐渐变得自信从容,舞动出的旋律愈发优美动听。

在这八周里,我们见证了太多的成长与蜕变。有的学员克服了内心的紧张与羞涩,勇敢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;有的学员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切磋,拓宽了音乐视野,激发了新的学习灵感。大家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遨游,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,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难忘的回忆。

结业,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“浙音夜校”(第一期)的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音乐的热爱迈向更广阔的舞台。未来,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加入“浙音夜校”这个大家庭,共同编写我们的音乐梦想。

 

01 流行演唱课程

华灯初上,一群热爱流行演唱的成年人踏入夜校,开启逐梦之旅。初学时,在聚光灯下,他们声音颤抖、音调不稳、气息短促,满是不自信与局促。但随着课程推进,学员们逐渐掌握发声和气息技巧,几周后能较流畅地唱出旋律,虽显稚嫩,却点燃了内心对音乐的渴望。

成年人的情感理解能力成为学习助力,面对表达思念的歌曲,他们能自然地融入情感,用音调与节奏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听众感同身受。课程过半,学员在舞台上愈发沉稳自信,能完整且富有感染力地演绎歌曲,各环节处理得当,绽放独特魅力。

这段流行演唱夜校学习之旅圆满结束,学员们熟练掌握多种风格歌曲,从羞涩开口到自信高歌,每一次练习与指导都化作舞台光芒,照亮音乐之路,开启人生新乐章。

 

02 小提琴课程 

对于零基础开启小提琴学习之旅的成年人而言,这八节课宛如一场蜕变之旅。初时持琴,身体仿佛不受控制的提线木偶,手臂僵硬、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些许不协调,琴音在这般生硬的操作下也略听着刺耳。然而,随着课程的推进,学员们从第一节课艰难的拉出饱满的空弦,到第三节课能较为流畅地拉奏《小星星》,进步正悄然发生。

成年人在乐理的理解力上无疑有显著的优势。凭借着成熟的思维模式,他们能够快速地剖析音乐理论中的逻辑关联。当面对复杂的节奏型,如切分音、附点音符等,成年人可以迅速地在脑海中构建起节拍框架,精准地把握节奏的韵律与变化。

到了第四节课,学员们已经可以连贯地演奏一些经典曲目,且合理的表达了自己的音乐情感。而当八节课的学习画上句号时,令人惊叹地他们已经学会了九首曲子,其中还包括富有挑战的多声部重奏曲目。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沉稳演奏,每一次运弓、每一次按弦,都见证着汗水与努力的沉淀,在小提琴的弦音中,他们实现了自我超越,奏响了属于自己的华丽乐章。

李媛(小提琴教师)

 

03声乐演唱课程

在声乐独唱教学的旅程里,每一节课都是一场充满惊喜的蜕变。

最初接触学员时,他们大多带着些生涩与紧张,发声如同未校准的乐器,气息紊乱,高音上不去只能干扯,低音又虚浮得没了根基。我从最基础的呼吸法开启第一课,看着学员懵懂又努力地尝试,小腹在错误指令下乱颤,挫败感写满稚嫩脸庞,那一刻,我深知耐心是钥匙。

几节课下来,进步悄然萌芽。曾经飘忽的气息开始有了沉稳的节奏,像是给声音找到了轨道,能稳稳托举每一个音符。唱音阶时,连贯性从断断续续变得顺滑流畅,这细微的改变,让学员眼里燃起希望,我的教学热情也随之高涨。

随着课程深入,歌曲演绎成了新挑战。从咬字含混、情感寡淡,到精准吐字、情绪饱满,他们把自身故事融入旋律。有个内向孩子,初唱情歌怯生生,后来竟能释放出浓烈眷恋,这份投入与蜕变,让我无比欣慰。

如今站在教室,听着学员自如独唱,技巧与情感水乳交融,那不再只是声音,更是自信与热爱的奏鸣。每节课见证点滴成长,让我坚信,在这一方小小的声乐天地,只要用心雕琢,就能唤醒沉睡的天籁,这份成就感,千金不换。声乐独唱授课:用歌声唤醒灵魂。

每一次开启声乐独唱课程,都似踏上一场绮丽冒险,带着学员解锁声音的密码,触碰情感的脉络。

讲《天边》时,我先引导学员闭眼勾勒画面,想象辽远草原与悠悠白云。唱“天边有一对双星,那是我梦中的眼睛”,不少人起调就飘,气息不稳。我轻按他们腹部,示意感受膈肌发力,多次示范后,那空灵又眷恋的味儿才慢慢出来,学员眼神也从迷茫变得清亮。

《萱草花》的教学满是温情与细腻。歌曲看似简单,要唱出母女间的羁绊可不容易。学员常把长音拖得生硬,丢了里头的缱绻。我让他们回忆和妈妈的暖心时刻,带着这份爱去润色每句词。有个姑娘唱着唱着红了眼眶,音色一下就有了温度,那些平凡字眼,被真挚情感托举,满教室都是暖烘烘的亲情味。

碰上《绒花》,昂扬斗志得从骨子里透出来。起首高音就拦住不少人,我拆解发声步骤,从开嗓预热,到找准头腔共鸣,带着学员一句句“攻坚”。看他们额头沁汗、脖颈涨红,仍一遍遍咬牙冲击高音,直至铿锵唱响“世上有朵美丽的花”,我满心都是见证蜕变的自豪。

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》承载着厚重乡愁,学员难以拿捏那种深沉。我播放草原风光视频,让地域文化扎根他们心底,从咬字的归韵到气息的深沉叹出,逐一雕琢。当雄浑歌声终在教室里回荡,我知道,学员已经搭起了通往歌中精神原乡的桥。

一堂堂声乐课下来,我见证着学员们从怯生生发声,到自信高歌,用旋律勾勒百态人生,这份用音乐重塑灵魂的职业体验,让我沉醉又满足,时刻盼着下一次的教学碰撞。

黄敬钰、鞠耐(声乐教师)

 

04越剧演唱课程

 

在本次越剧夜校中,学员们入学时虽毫无越剧基础,但热情高涨,学习态度端正,每节课都积极参与,展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。在知识学习上,学员们了解了越剧的发展历程、文化背景以及经典剧目,为后续的技能学习筑牢了根基。演唱技巧方面,从最初的发声困难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发声方法,能较好地控制气息,部分学员已可流畅演唱一些经典唱段,且在唱腔韵味上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表现。

当然,学员们的学习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。例如在演唱技巧上,高音的稳定度和音色的美感还需打磨;表演时,动作的协调性和细节处理不够精准,对复杂角色的演绎稍显稚嫩;在舞台表扬上,演唱自信心还有待加强。

结业之际,展望未来,希望学员们能够继续坚持对越剧的热爱,在今后的学习中,针对自身的不足加强训练,不断提升演唱和表演水平,积极参与各类越剧活动,传承和弘扬越剧文化,让这朵艺术之花在生活中持续绽放光彩,也为越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